文化磚,顧名思義就是磚具有文化內涵和藝術性。建筑發展的一個明顯趨勢,就是越來越注重它外在的裝飾藝術性,內在的文化韻味。越來越多的建筑及裝飾材料為適應這一發展趨勢,都自覺不自覺地融入了文化藝術。在這種情況下,建筑磚和文化藝術結合,才能提高自己的身價和競爭力。
畫像磚制作工藝-文化磚廠家來為廣大用戶娓娓道來:
畫像磚在本質上屬于雕塑藝術,雖然戰國晚期的一些空心畫像磚是用硬筆直接在半乾的磚坯上刻劃陰線圖像的,但西漢以后的畫像磚都是用模塑的方法成的。畫像磚的模塑方法,大體可分為“拍印法”和“模印法”兩大類。
1.拍印法
西漢時期的空心畫像磚大多使用拍印法成的。其作工藝大體有刻模板、脫磚坯、拍印圖像、燒成磚和施彩設色五道工序。第一步是作模板。由于空心磚體量較大,磚面上需要配置不同內容的圖像,模工匠先在事先備好的方形或長方形木板上用墨線勾畫出所需圖像的輪廓線,然后用雕刀刻成陰線或凹入雕的圖像模板。模板一般面積較小,但西漢晚期也出現了一個磚面印一幅圖像的大型模板。第二步是脫空心磚坯,并將其陰晾至半乾。第三步是手持模板,在半乾的空心磚坯上拍印或按印出圖像。同一個磚面上往往用多種不同規格、不同內容的模板印出復雜的圖像組合。同一磚面的四邊多用長條形模板印出裝飾紋樣邊框,邊框內配置不同內容的圖像。同一塊模板往往在同一磚面上反復使用,造成同一圖像的多次出現。第四步,待印好圖像的磚坯完全陰乾后,入窯燒成磚。第五步,是給燒好的畫像磚施彩設色。
2.模印法
模印法是東漢以後畫像磚最流行的作方法。其作工藝有作圖像坯模、脫畫像磚坯、燒成磚和施彩設色四道工序。作坯模時,先在一塊與所磚大小一樣的方形或長方形木板上勾勒出墨線畫稿,用雕刀刻成模板,然后在四周加上木質邊框,就成了坯模。利用圖像坯模像脫普通磚一樣的方法,就可成有圖像的畫像磚坯了。待磚坯陰干后,經過入窯燒和施彩設色,就成了精美的畫像磚。與拍印法相比,模印法省去了拍印圖像這道工序,而且畫面內容單純而突出,無疑是畫像磚作工藝上的一大進步-文化石廠家友情指出!
模印法的流行,并沒有將拍印法擠出歷史舞臺,南朝時期,拍印法被發展到了登峰造極的程度,成了由巨量畫像磚拼鑲組合而成的、幅面巨大的墓室磚畫像。無疑,這種畫像磚的作,需要高超復雜的技術,加上圖像不是印在磚的正面,而是印在磚的側面和端面,這就更增加了作的難度。因此,事前必須經過精心的設計和計算。作模板是最復雜精細的一道工序。先要備好一塊與畫幅面積大小一樣的木板,由熟練畫工在上面勾勒出圖像的墨線稿,再由雕刻木工刻成巨幅模板,然後將模板分割成與墓磚側面和端面大小相等的小模板,最後依次用小模板在半乾的磚坯側面、端面按印出圖像。這樣,整幅圖像就被分配到巨量的磚坯上。要將燒好的圖像墓磚拼合成完整畫像,在砌筑墓室時必須在設計人員的監督下,嚴格按照設計圖紙和墓磚編號精心施工。毫無疑問,作這種拼鑲式墓室畫像磚,必須有一個組織嚴密,由具有很高技術水平的畫工、雕刻木工、磚瓦工組成的專業工匠集團。這一集團,有可能是直屬于皇家或朝廷的。
需要指出的是,在近代西方的雕塑藝術傳入中國以前,中國從未出現過以人體解剖為基礎的希臘、羅馬式的雕塑作品,盡管畫像石藝術在魏晉以後曾受到犍陀羅藝術的影響,但也遠沒有達到希臘、羅馬的水平。同中國傳統繪畫一樣,線條的使用是畫像石和畫像磚藝術的靈魂。“擬繪畫”式畫像石和陽線畫像磚基本用線條構圖,自不必說,浮雕類畫像石、畫像磚也與希臘、羅馬雕刻大異其趣,注重的不是質感和表情,而是輪廓線勾勒出的場景語言和形體語言,質感起著輔助的甚至是夸張的作用。任何藝術都是時代的產物,反映著當時的時代精神和審美觀念。通過線條運用的變化,各時期的畫像石、畫像磚呈現出不同的藝術特色
3.雕刻法:
直接在泥坯上雕刻出圖像和紋樣。
4.脫模法:
就是直接把泥放在陰刻或陽刻的模中用力拍打夯實,然后 翻倒脫模,這樣就在泥坯上留下凸起或凹陷的圖像和紋樣了。
5.先印后刻法:
脫模后先印制圖案,然后再用刻制的手法進行補充制作.以補充印模的不足或增添圖案。如洛陽畫像磚中的很多陰線刻的畫像磚多使用此法。
6..先印后塑法:
脫模后先印制圖案,然后再用泥塑的手法進行補充制作,以補充印模所形成的形象體積等方面的不足。這種方法在畫像磚中很少,但藝術效果獨特。
我司相關產品:
水泥彩瓦 歡迎有需求的用戶點進入我司主頁http://www.555fjp.com訪問,了解我司更多產品!
上一篇文章:我國磚瓦最早出現時期-文化磚廠家
下一篇文章:水泥彩瓦特點及噴涂工藝
[返回]